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文件
闽委教思〔2018〕59号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 福建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厅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落实情况,请及时报告我委(厅)思想政治工作处。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 福建省教育厅
2018年9月9日
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62号),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福建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赶超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4)坚持优势特色,推进品牌建设。着力把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思想探索实践,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福建特色品牌。(5)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
二、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1.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计划,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推进“1+N”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改革系列丛书,分课程推进教学内容转化和教学方式改革,打造一批“思政课程”精品。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精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教材选用、建设和管理工作。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2.构建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政治方向、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高校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和学术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加强科学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落实高校学风建设主体责任,健全学风建设工作机制,严肃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培养师生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3.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立完善“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强化项目管理,完善支持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本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园区)、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永远跟党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师生主题社会实践”“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推行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广泛深入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共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基地建设,推动高校建设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4.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打造10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实施“中华诵·经典诵写讲”“我们的节日”“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建设100个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主题活动,推广展示一批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先进典型。挖掘高校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建设一批有影响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讲坛和大学生社团,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推选展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进“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广泛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5.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善谋、善建、善管、善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强工作统筹,推进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建设,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持续建设福建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一批省级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网络平台,推动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设,培育建设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和轻应用,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探索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机制,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用好教育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课程等,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广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指导意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示范中心”。
7.构建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校规校纪,加强法治教育,推进依法治教,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修)订教育规章,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建立教师师德档案,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
8.构建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9.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和价值观。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依托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在对象认定、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等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广应用精准资助量化评估APP系统,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精准资助。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深入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资助政策乡村行”“家校关怀万里行”“金融诚信教育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10.构建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认真落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委、院(系)、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体系,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进一步理顺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研究制定高校党建工作测评体系,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年度评估,每年对高校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持续推进高校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全覆盖。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力争3年内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十百千万”创建活动,创建10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00个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000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训万名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开展“党员好故事、书记好党课、支部好案例”创建活动和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推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经常化。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作用,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
三、实施保障
1.强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遴选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高校和院(系)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试点院(系)。着力推动高校以《实施方案》所涵盖的“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2.强化平台支撑。充分发挥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推动高校建设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成立福建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加强省级教育舆情监测分析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各高校建设本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工作。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福建师范大学)的作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研修的覆盖面和受益率,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3.强化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和师德要求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落实。在“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各类人才评选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省级示范培训,遴选骨干队伍参加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和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
4.强化组织保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公办高校按生均拨款综合定额标准的1-3%,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可参照公办高校从学生学费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统筹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出台《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标准(试行)》(见附件1)和《福建省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标准(试行)》(见附件2),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列入高校综合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绩效拨款奖补的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将《实施方案》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
附件:1.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标准
2.福建省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