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我校连续两年招收马来西亚海外留学生,按照国际学院关于做好海外留学生教学服务工作的要求,素养培育学院经过充分研究,面向海外留学生开设了《闽南文化》校任特色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学习诉求,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增进留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由王耕老师带队,于2019年4月30日下午,组织了此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共实地参观考察了黎刹广场(菲律宾国父)、陈埭丁氏宗祠、摩尼教草奄寺和施琅故居等四个地方。活动得到了留学生的高度肯定和喜爱,收到了预期效果。
闽南文化源于今丰州镇,形成于泉州、漳州、厦门,繁衍、传播于台湾省、广东省潮州、汕头、汕尾等地区;及浙江个别县与海南个别县及东南亚闽籍华人中,因土地贫瘠、战乱、土匪、社会动荡等原因而迁徙。闽南文化包含:海上交通文化、宗教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书院教育文化(文庙)、建筑文化、烹饪文化、戏剧曲艺及闽南语歌曲、闽南南少林武术文化等等。古丰州镇,夏、商两代,地理区划属杨州。秦代属闽中郡,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辖。西汉初期,属闽越国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为冶县地。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隶建安郡,县治设在今丰州镇。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晋安郡,东安县改为晋江,隶属晋安郡,县治在今丰州镇。梁天监年间(502~519),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今丰州镇,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至此闽南文化主体区域形成。隋朝开皇九年(589),南安郡改为南安县,县治今丰州镇,管辖现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唐朝贞观九年(635),丰州撤销,南安、莆田两县隶属泉州(今福州)。嗣圣初(684)分泉州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设今丰州镇。686年(唐垂拱二年)中国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敕建漳州郡,辖诏安、漳浦2县,因州治傍漳江而名漳州。
唐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称泉州,州治在今泉州市区鲤城,南安县隶属泉州。
永嘉之乱,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
泉州状元街的“太康肇始”牌坊讲述着晋代太康年间(280-289年)以来1700多年的历史,中原人口南迁也带来了中原先进文化与生产力。
史籍资料对位于今日丰州镇莲花峰的石亭寺仅记载:“始建于晋,唐光启年间(885-888年)扩建。”被岁月侵袭的石柱见证了历史的久远。
据《泉州府志·坛庙寺观》泉州西门外九日山延福寺“晋太康年间(太康九年,288)建,寺额欧阳詹所书。是文献记载中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也是福建省现存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
拘那罗陀(499-569),汉名真谛。南朝时尼泊尔王国高僧[印度],是我国南朝梁武帝时来华的天竺僧人。最早来泉州弘法的外国僧人。迄至五代前,南安海交史上最有影响的重大事件,莫过于南朝时印僧拘那罗陀来南安九日山翻经传教。
草庵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华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学召开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草庵摩尼佛造像作为讨论会的纪念性吉祥物。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草庵后,认为它是这次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
学生参观摩尼教草庵。
施琅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施氏大宗祠西侧,原是施琅将军的故居靖海侯府,五开间三进,双护厝,建筑面积二千六百五十平方米,有九十九个门坎,是清代闽南建筑方格 “出砖入石”及诰封才能使用的建筑材料。2003年,在晋江市政府发动下,海内外乡贤捐资200万,按照“修旧如故”的文物维修原则修葺,并辟为施琅纪念馆,以纪念施琅将军暨清庭统一台湾三百二十周年。2006年,施氏大宗祠及靖海侯府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命名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征台成功,将台湾回归中国版图。清廷对台湾的弃留问题曾引起一场争论。康熙自己就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对台湾的重要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大多数官员也同样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财赋无多,又远隔重洋,如派兵驻守,不仅糜费粮饷,而且鞭长莫及。他们主张“守澎湖,徙台湾人民而弃其地。施琅坚决主张留守台湾,并上了一封《陈台湾弃留利害疏》用“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形象阐明了台湾的“战略枢纽”的地位;用“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形象指出台湾为我东南沿海的屏障作用;一句“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城永固边圉”的决论,高屋建瓴,利害分明,施琅从国际战争的角度,深入分析红毛(外夷)对台湾的“涎贪”以及“依泊”台湾“窃窥边场”可能给国家安全环境造成严重“内忧外患”的危害性。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对弃守论的种种错误论点一一加以有力的驳斥。
施世纶(1659--1722年),字文贤,号浔江。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世纶父施琅逝世,总督范成勋因世纶为官清正,身为百姓所爱戴,故上奏康熙帝,请求让其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则上奏称,为父母离职居丧,乃为必须遵守之制度,由是清廷才批准世纶去职返故里。江宁民众闻之消息,纷纷到府衙挽留,后见世纶执意登程,遂每个人投一文钱于府门前。世纶知道这是由于百姓了解其两袖清风,没有积蓄,欲助其为路费的,但他坚不接受,既无法返还,就在府门左右建两亭,称之为“一文亭”,以答谢江宁父老的深情厚意。施世纶为官清廉刚直,不畏权势,所至皆有惠政,在民众中极富威望,康熙帝亦誉其为“天下第一清官”。
扶西·黎刹1861年出生在菲律宾内湖省卡兰巴镇,后来留学欧洲,1887年用西班牙文写成《社会毒瘤》一书,揭露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对菲律宾人的残酷统治,轰动一时,继而他又推出力作《贪婪的统治》,号召人民发动革命推翻暴政。
何塞.黎刹于1892年从欧洲返回菲律宾,领导反殖民主义者的武装革命,争取独立,遭到西班牙当局血腥镇压。1896年12月30日,西班牙殖民地政府在马尼拉枪决年仅35岁的反西志士黎刹。他英勇就义前,与一位来自香港的爱尔兰姑娘约瑟芬·布蕾肯在刑场结婚,令人感动不已。他留给新娘和菲人的遗物之一,是爱国绝命诗篇《我的诀别》,呼吁同志继续为革命努力。后来他被尊为国父,黎刹就义之日为菲律宾国定假日,称为“黎刹日”。
菲律宾国父黎刹的高祖父柯南戈(DOMINGOLAM—CO)于1662年(即清康熙元年)出生于福建刺桐上郭村(今泉州晋江罗山上郭村),并早年移居菲律宾。柯南哥的父亲祥哥(SIONG—CO)、母亲芸娘(ZUN—NIO)也都是中国人。
参观晋江扶西·黎刹广场引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激情。热情,在读中学时仅知道菲律宾国父是华裔,不知道是晋江人。激情,为华人落地生根,在侨居地做出的贡献深深的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