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作者: 时间:2017年04月13日 00:00 点击数: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学校建设海峡西岸高质量、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和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时期。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地方发展战略需求,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特制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各级领导关怀和五大股东企业大力支持下,在董事会正确领导下,党委会发挥监督保证作用,院行政认真实施执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绩,福建省“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和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首批培育建设项目两个省级项目获批,办学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展现出蓬勃生机。

1.办学理念更加明确

“十二五”期间,学院立足闽南、面向福建,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追求,尊重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秉承“明道、励学、笃行”校训,践行被需值教育,发扬“校企合作”特色,落实《全就业计划》,推进“1123”工程,努力培育“三动”(动手、动脑、动口)“四会”(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工作)的高素养专业人才。

2.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重视人才培养,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经费投入优先向教学一线倾斜。优化师资,改善结构,以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提升、双师素质培养、优秀团队构建等为主要抓手,加大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推进实施“基本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大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以素养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具体工作行为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同时进行小组学习、项目学习和讨论学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36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专业建设取得成效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拉动了师资、科研及平台建设。对接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特点,加大了鞋服、食品、智能制造、建筑工程、物流电商等品牌专业建设力度,其中,智能制造专业群已入选福建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首批培育建设项目。强化人才引进、培训提高机制,做好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工作,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和双师素质比例得到提高改善。省级课题立项和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取得新进展。

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院董事会投入资金,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已建成了智能制造暨机器人综合实训基地、物流电商O2O公共实训平台、建筑综合实训室等一批理论与实践(实验)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室,3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因裂变计划孵化基地也已正式投入使用。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值、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宿舍面积等指标均有较大提升,为学院发展打下了基础。

5.完善治理结构,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新时期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性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党员帮扶”等活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开办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坚持标准发展党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践行被需值教育,创新党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构建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认真贯彻《福建省平安校园创建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确保了校园安全稳定。

6.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尽管学院发展成效明显,但是还存在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设施等方面的差距和规模偏小的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和加强。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

未来五年是学院发展的关键期,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学院将抢抓机遇,努力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把专业基础较好和市场需求较大的长线专业办好,打造出一批一流的优势特色专业群;继续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职教经验,争取引进境外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各类社会职业培训,做大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贡献。在探索、创新、改革的基础上,提高办学实力,完善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指导思想、定位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个发展”新理念,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坚持内涵建设为根本,不断壮大优化师资队伍,加大实习实训力度,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立足点,以创新为灵魂,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建设海峡西岸高质量,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产业,让人民满意,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发展定位

——总体目标定位: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依法治校,建设海峡西岸高质量,特色鲜明的省级高职示范院校。

——办学类型定位:适应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培育高素养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

——办学层次定位: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努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开展多样化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高被需值、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三动四会”的高素养专业人才。

——专业结构:构建以工学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为主体,兼有其他专业门类的专业结构,以纺织鞋服、食品、智能制造、现代物流、建筑工程、财经等专业为支撑,形成职业教育专业的新格局。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闽南,面向福建,辐射全国,服务行业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3.发展目标

通过“十三五”建设,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办学层次,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机制,建设海峡西岸高质量、特色鲜明的省级高职示范院校。

——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目标:到2020年,办学规模:在校学生总数达到5600人,办学层次: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十三五期间创造条件,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办学条件发展目标:重点落实新增272亩校园用地,建设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新图书馆、体育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项目,2020年校园总占地面积超过500亩,总建筑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确保办学规模扩大之后,各项基本指标符合国家要求。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平台、教育技术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形成新格局。按照专业建设标准,扩建校内实训中心,依托专业群建成6个以上与企业生产同步、具备实际生产能力、涉及整个行业链的校内综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课开课率达100%,确保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过国家要求。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满足1:18比例要求,教师数量达到370人,其中专职教师超过250人,兼职教师120余人(均具有中、高级职称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其中硕士学位以上的达到8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达到30%(其中正高为60人)、双师素质的达到70%(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均为双师素质教师、初级职称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50%);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学术组织和规范。

——专业建设目标: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鞋服、食品、建筑、物流电商等专业,积极发展文创、集成电路、互联网、财经等专业,构建适应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符合教学规律又有用人单位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培养高素养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与服务社会目标: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依托股东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将学院的智能制造暨机器人综合实训基地、建筑工程和室内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安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恒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物流电商O2O实训基地、食品工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金校内综合实训室和文创影视基地分别建设成为省级一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将其中的2-3个建设成为省级以上的公共实训平台或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同时,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60个。组建一批社会服务团队,为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改造、产品研发,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服务。

——管理体制建设目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二)“十三五”发展战略任务

“十三五”时期,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发展战略,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质量,提高学生被需值,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服务需求,素养和专业能力双导向,做大做强,创新创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1.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被需值为导向,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拓展校企合作新平台。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产业需求为依据,按照教学服务学生发展的要求,坚持“育素养、学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处理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素养和能力,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加大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力度,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切实增强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内各级各类科技技能、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取奖项。

——课程改革。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实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为标准,推进课程改革。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课程够用管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引入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构建以能力为主线、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群建设,采用“1++”模式,将每个专业所需职业技能证的相关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作为主干,辅以人文课程、文化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到2020年,建设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0-80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个;院级专业教学资源库6-8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3个。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达成“三动”和“四会”培养目标,将学生动手课时提升至全部专业课时的70%,同时进行小组学习、项目学习和讨论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和启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效果;推行考试模式改革,全面取消简单化的书面考试,改以实做、学生出题库做考官、讨论、辩论等考试方式。

——校企合作改革。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有效服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范围,创新二元制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提高校企协同育人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二元制、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全覆盖。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组建师生团队,全方位服务企业员工培训、文化建设,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升级,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共成长、共发展,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同步。

——教学评估改革。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注重 “素养+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机制,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按照需求导向,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和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制度,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实现“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因裂变计划孵化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师导生创、创教融合制度,强化服务引导,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作体系,不断肥沃创新创业土壤,催生创业之花盛开。到2020年,将我院的基因裂变计划孵化基地建成成为省级示范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准园。

——推进“基因裂变创业计划”,落实扶持和服务措施,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落实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吸纳社会资金,做好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创业导师)。完善奖励办法,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专业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建设、优化资源、培育特色、注重创新、提升水平”的方针,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和企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围绕专业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专业设置。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整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产业、企业、职业岗位来优化专业,参照国家最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积极增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新专业,取消部分与限制类产业、淘汰类产业相关的专业。到2020年,招生专业增加至25个,形成以智能制造、鞋服、食品、建筑、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为主干的相对稳定的6个特色专业群。

加强专业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到2020年,将学院的智能制造暨机器人综合实训基地、建筑工程和室内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安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恒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物流电商O2O实训基地、食品工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金校内综合实训室和文创影视基地分别建设成为省级一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将其中的2-3个建设成为省级以上的公共实训平台或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同时,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60个,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打造品牌专业。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办法,遴选重点专业进行项目化管理和建设省级特色建设,为学院升格本科院校夯实基础。重点建设机械制造、鞋服、食品、物流、电子商务、建筑等专业。到2020年,打造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群各为3-5个。

4.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引进、调整”的思路,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投入500万元资金用于引进优秀师资,其中依托相关政策引进台湾专业教师10名,依托晋江博士后工作站引进进站博士10名,制定奖励政策引进有技能、有知识、有教学经验骨干教师10名,整体提高学院师资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引进和培养,到2020年,教师数量达到370人,专职教师超过250人,其中硕士学位以上的达到80%、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达到30%,其中正高职称教师达到60人,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专业带头人各为2-3人,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为2-3个,以满足专业建设需要。

提高“双师”队伍水平。探索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完善和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制度,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到2020年,专职教师中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70%,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均为双师素质教师,初级职称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50%,兼职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

抓好科研工作。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创新、服务能力,争取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和奖项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

5.科学发展

(1)扩大规模

抓实抓好招生工作,力争到2020年,规模达到5600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和中外合作培养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的目标。根据近几年招生形势的变化,完善招生工作管理,培养招生团队,进行招生形势、招生政策、招生宣传内容及招生方式、技巧、接待服务规程和礼仪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强调招生规矩,建立招生规范,千方百计提高录取率和报到率。

(2)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做好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完善订单培养、实习+就业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3)创造条件升格为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

“十三五”期间,是申办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重要时期。要严格按照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达标活动,强化基础建设,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科研、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校园基本建设等方面全面达标。要主动对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用好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争取2020年前成功申办职业教育本科院校。

(4)改善办学条件

——新增校园土地272亩,达到并保持生均土地面积60万平方米以上。规划建设新教学楼、宿舍楼、新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图书馆、新体育馆等,达到并保持生均校舍面积、教学行政用房符合办学要求。

——用好政府扶持民办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和学院配套资金,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000万元,保持生均图书、生均年进书量、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和年增加比例、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等均优于国家指标。

(5)培育“被需值”基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沉淀以“被需值”为基因的经典轻工文化

在全院深入推进“被需值”教育,在教学、学生活动、管理服务等方面通过多途径、多形式,认真贯彻落实“被需值”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教学工作的渗透点、学生工作的落脚点、教辅行政工作的示范点的精神和要求,切实增强全院师生为别人着想、精准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手中有爱,努力被需要,提升被需值。

以“被需要”为导向,以微笑为基点,以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切合学生需求的社团活动,做大做精“大学文化建设讲坛”、“百科讲坛”、“创新创业讲坛”、“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等平台;在素养培育方面,推进“1123”工程,增加体育、美术、音乐、礼仪、法律、心理咨询与创新创业教育等选修课程,注重学生素养、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的培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6)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建设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平台(含一卡通)、教育技术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安防监控系统”五大支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职业教育,促进课堂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信息化大幅提高教与学效率、效益和质量,以信息化使学习更具趣味性、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推进精品课程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7)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中外合作机制,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探索国(境)外办学平台。

(8)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探索实践学院、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的多元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其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建设、师资培训与共享、学生实训实习、学生评价以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6.管理与运行机制

(1)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推进学院章程建设。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以章程为统领,理顺和完善规章制度,促进学院决策管理更加科学。

——完善学院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发挥董事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其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其监督保证的有效开展;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确保其依法依规行使管理权。积极为专家治学创造条件,探索和建立专家治学的制度模式,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形成民主管理、监督的有效机制,保障教职工对学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扩大系一级管理自主权,调动系部积极性。通过下移管理重心和逐步下放权力,进一步理顺学院和系部的关系,厘清学院与系部的责权利,形成学院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系部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提升系部自主决策和治理能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 “十三五”末,力争在教师聘用、经费支配、绩效分配、招生就业等方面全面下放权力,确立系部教学主体地位,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

——坚持岗位聘用管理,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坚持“以编定岗、以岗定责、公开设岗、公平竞争、聘期管理、动态考核”,“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强化岗位履职能力考核,深化聘用制度改革,完善遴选机制,营造聘岗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政策环境。制定岗位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年度工作考核与岗位目标责任考核相结合。加大岗位目标责任考核的奖惩力度,扩大奖励数量,增加奖励权重,目标责任考核与职位提升、职称晋升、工作调整、工资待遇相挂钩,真正达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管理效果。

(2)以被需值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党建与思政工作

——抓好党建促发展。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完成。加强作风建设,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诚心诚意为师生员工办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凝聚人心。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被需值教育,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传承“明道 励学笃行”校训精神,推进“1123”工程,提升被需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感情、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建立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挑选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的教师充实进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切实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思政教育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途径,弘扬先进文化,传递正能量。完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机制。积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对问题学生心理提前进行干预,促进学生的健康、活泼地学习生活。

——加强对外宣传。加强与社会主流媒体的合作与联系,全方位、多视角宣传学院发展办学成就,不断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强校园宣传环境和宣传氛围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学院广播站、网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办好校报,加强舆论引导。

(3)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

建立薪酬与办学效益联动机制,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深化学院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绩效工资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辅的工资结构体系。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绩效薪酬体系,坚持绩效优先,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力争在“十三五”末,使教职工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年人均收益保持在全省民办高校中较高水平。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探索教职工终身聘任制度,不断增加教职工的归属感。

(4)确保安全,维护稳定

——实现学院无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特大治安和刑事案件、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目标,师生安全感不断提高。

——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加强领导,严格实行安全稳定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逐级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建立“校园110”接处警制度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到快速、果断、有力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加强教育和防范。开展以“防火、防盗、防斗殴、防诈骗、防传销、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等活动,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师生心中。加强保卫,严格门卫制度,落实值班、巡逻制度,建立“警校”联防制度,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加强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营造师生健康生活工作的良好环境。

(三)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保障

学院成立“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实施规划各项任务。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营造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学院发展方向正确,步骤稳妥,措施有效,工作落实。各职能部门和各系,根据职能划分,分解任务,有计划地抓好落实。

2.发展经费保障

落实本规划及相关项目建设经费,以股东投入和学院自筹资金为主,争取政府扶持专项资金,引进企业共建资金,确保发展投入到位。全面规范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经费超支;加强收费管理,规范学院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的使用;完善经费使用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增强资金运作及防范风险能力;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节约、有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实现经费投入优先和合理比例。

3.规章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院的规章制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整合、修订,清理陈旧落后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民办高校制度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标准,严格考核,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形成制度执行的长效机制。

4.思想政治工作保障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凝聚功能,转化功能、导向功能,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典型示范、沟通对话、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被需值”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正能量,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个人与学校、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而不懈地拼搏与奋斗。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2016年6月30日

版权所有 @ 泉州轻工学院Copyright @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通讯地址:福建省晋江市高教东路(362200) |电话:0595-36207778传真0595-36207779